符號表示:★表含門票 ◎表下車參觀 未標示者表行車經過
今日,我們將帶著期待的心情從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出發,搭乘豪華客機經轉機點飛往原野大地,也是「人類起緣的搖籃」─肯亞。
《東非動物大遷徒》每年四至六月是肯亞地區的雨季,當雨季過後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內的水草豐潤,由坦尚尼亞境內的賽倫蓋提國家公園越境覓食的牛羚、斑馬為數高達兩百萬頭之眾,這是非洲大陸上最震撼人心的動物大遷徒。超過一百萬頭黑尾牛羚(wildbeest, 俗稱角馬),十五萬頭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(gazelle),從原本散居的賽倫蓋提南部,不約而同地輾轉走到鄰國肯亞的馬賽馬拉,在那裡,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,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,動物短暫度過一、二個月後,又千里迢迢地返回賽倫蓋提南部,年復一年,週而復始。有人計算過,動物在一年中會走共三千公里的路,途中危機四伏,歷盡生老病死。東非動物大遷徒又經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徒,因為俗稱角馬的黑尾牛羚是大遷徒中數量最多的動物。雖然這樣的動物大遷徒每年都會發生(或更貼切的形容是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),但每年遷徒的路線都會有些偏離,甚至試過動物未走到馬賽馬拉更回頭。要事先準確預測哪個時間點動物群會在甚麼地方出現是很困難的,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徒的原因,是愈來愈變幻無常的天氣。通過馬拉河(River Mara)是遷徒中最大的試煉,兇猛的鱷魚在河中靜候第一隻下水的獵物,兀鷹則在天上盤旋,伺機而動。牛羚、斑馬和瞪羚倉皇逃竄渡河,雖然大多數動物都可安然抵達對岸,但在渡河大典終止時,馬拉河早上被鮮血染河,這場年度饗宴讓鱷魚和兀鷹大飽口福。面積只有賽倫蓋提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,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,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,動物又折返南面重回賽倫蓋提,開展一個新的循環。
【你不可不知】
肯亞全國可約略分為四區:終年潮濕炎熱的海岸帶,擁有湖光山色、風光明媚、怡人氣候的中部高原,北方有茶園、南方為半沙漠區,以及與坦桑尼亞接壤,受遊客喜愛的 Masai Mara狩獵保護區的西肯亞,雨量稀少、牛隻放牧的東北邊半乾叢林。很多人都認為非洲是很熱的地方,即使是在暑假,但若你不帶一件冬天的外套去的話,一定會冷得半死,肯亞最合適旅遊的季節是寒假時分(12-3月)和暑假時分 (7-9月) 乾季時,肯亞位於東非赤道區域,3月~5月為肯亞的雨季,10月~11月為「短雨季」,雖然在雨季期間,白天還是陽光普照、氣候暖和,傍晚才會下雨,對旅客並不會構成大困擾。